close

這兩本是這個週末看完的書,飽實的內容,把肚子裡跟腦子裡的書蟲都餵得飽飽的,不再讓牠們啃得我腦一個洞、胃一個洞的。

Jodi Picult的書,其實我一直都是有點看不下去的,因為小說所討論的內容太沉重了,在看完了她的「第十層地獄」之後,有好一陣子我都不太敢再翻她的書,去年的這個時候買的「當愛遠行」、「家規」到現在我都還看不完,但這個週末因為出門太匆忙,又有段時間可以看書打發時間,就入手了這本,這本書的新聞背景,應該是美國之前有位母親遭到逮捕之後,他的孩子才知道自己一直以來養育自己的養母,其實是一個綁架犯,我記得以前也看過一部影片,片中的父母有個孩子失蹤了,結果後來才發現其實是自己的好友,太過渴望要有孩子,才綁架了別人的孩子,當成自己的來養。

這本消逝之行,講一位父親,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被母親毀了,更為為了不想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母親毀了自己,便帶著這個女孩,逃離了原本的那個家,變換身份,到另一個地方生活,在案子被揭開之時,原本美好的謊言表皮劃開,漏出底下腐壞、醜陋的那些真實,黛莉亞無法想像自己一直那麼寶貝的女兒,如果一聲不坑地就消失了,她會怎麼樣?安德魯這個當父親的,為了保護女兒黛莉亞,拋棄了自己的高學歷與職業,扮演著另一個他所不熟悉的自己,演了28年,或許他犯了法綁架自己的女兒,但是他真的做的是錯的事嗎?

我們所認知的人生,本來就常有許多意外,但是有一天醒來突然發現自己其實不是自己一直以來所以為的角色,那該怎麼找到另一個適合自己的角色?甚至,有時就算是做對的事,但會不會其實是錯的?或是產生錯誤的結果?但是這個父親的本意其實是善的,他不希望自己的女孩看著母親酗酒,在酒精中自我毀滅著,難道,不讓孩子離開母親,而是讓她留在這樣母親的身邊,真的會比較好?雖然黛莉亞的母親在她離開之後戒了酒,但難保這位母親不會在未遭逢大變之前,繼續醉生夢死著。這些果然是人生很矛盾的課題。

另一本,是我很喜歡的作家。猶希‧阿德勒‧歐爾森的懸案密碼系列小說,自從看過了千禧年三部曲之後,我就很喜歡看北歐的犯罪小說,那種在寒帶地方所出產的小說,就算是翻成了中文,也還是能夠感受到那股從北歐吹來的冷風,這系列在之前看過了「籠裡的女人」時,就決定要喜歡這個系列,但是看過了「瓶中信」、「雉雞殺手」之後,我又不那麼肯定我是不是想要追著這個系列下去,這本「第64號病歷」又讓我感覺到了這系列吸引人的那一面。

因為人們的無知,便將那些他們自以為是的女孩,定義為下等人,精神耗弱、妓女、資質愚昧,還得要求女孩們必需要結紮,避免讓她們的血液再「污染」到下一代,才能離開葡格島的精神病院,其實每次看小說看到這種題材,心裡總是很反感,為什麼女性在歷史上總是弱勢,被打壓的那一方?難道愚笨、性工作者或基因有缺陷的人就沒有生存權或是生育權嗎?為什麼不能讓他們自己決定他們的人生?這種納粹式的優生學,真是教人不敢領教。

這本是之前在看灰鷹爵士的書訊時,感覺是一本很有趣的原文小說,之前某陣子超級想入手,但又因為其價格有點過高,而打了退堂鼓,但到最近實在看了太多Paper,看到我都想吐了,就決定一定要找一點比較有趣的英文小說來看,除了這本「That book about Harvard」之外,還有Julie James的Love Irresistable,希望在這堆我所喜歡的小說之中,繼續悅讀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liciahs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